溶剂型脱漆剂一般由主溶剂、助溶剂、活化剂、抑挥发剂及其他助剂组成。
1、主溶剂
主溶剂的选择是脱漆剂配方中最重要的一步,关系到整个脱漆剂的成效。通常遵循以下三个规律:“极性相似相溶”原则、溶剂化原则、溶解参数原则。一般来说,三噁烷类脱漆剂只能脱除醇酸漆及聚氨酯漆等;N-甲基-2-吡咯烷酮能脱除丙烯酸漆和聚氨酯漆;卤代烃类脱漆剂能脱除环氧漆、氨基漆、醇酸漆、丙烯酸漆、聚氨酯漆等;r-丁内脂类及有机酸类脱漆剂能脱除双组分环氧漆和聚氨酯漆[4]。
主溶剂应具有溶解涂料树脂漆膜的能力,通过分子渗透、膨溶来溶解漆膜,破坏漆膜与底材的粘附力和漆膜的空间结构,一般选用苯、烃、酮及醚类,并以烃类为好。分子量较小的卤代烃,其渗透性强,能够迅速渗透到涂层中去,而取得快速的脱漆效果。特别是二氯甲烷,其分子小,而渗透大分子及链段间隙的能力很强,与有机物的相溶性也好,可使漆膜膨溶或溶解,导致大分子体积增大,产生内应力,破坏漆膜与底材的附着力,而除掉漆膜[5]。有机漆膜是由高聚物大分子的许多可以活动的链段组成的。链段之间是有间隙的,主溶剂分子能够逐渐渗入各链段的间隙内。当渗入线型链段时,卷曲的分子链段就开始胀大、拉伸,若主溶剂量足够时,就会由肿胀到溶解,漆膜会成为泥状物浮起。当渗入热固性体型高聚物时,先是增加链段间的距离,使网状结构逐渐拉长、拉大,大分子就开始胀大,使漆膜脱落、碎裂。卤代烃对漆膜的溶解力居中,这使得被剥除的涂层保留在脱漆剂中,而不被溶解,这有助于在冲洗和擦去时漆膜不会重新沉积在物件表面。卤代烃的用量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会导致漆膜溶解,这相当于油漆中的溶剂,待溶剂挥发后,漆膜又会重新沉积在物体的表面,不利于漆膜的去除,同时耗量大;过低不能使漆膜肿胀和咬起,达不到去漆的目的,一般的最佳用量为 50 %~80 %[6]。
2、 助溶剂
助溶剂可以协同主溶剂充分渗入漆膜,增强主溶剂的溶解能力,加快脱漆速度,还可以增加对其他助剂如羟甲基纤维素的溶解性,提高产品的粘度,增加其稳定性。一般选择醇、醚类,它们的价格较低,这样可相应减少主溶剂的用量、降低成本,其用量为 5 %~15 %[6]。
3、活化剂
在脱漆剂中加入一些亲核试剂--活化剂,以加速和强化主溶剂的渗透与膨溶作用,使脱漆剂能脱除特别耐化学溶剂的涂层。酸性脱漆剂一般采用有机酸(甲酸、醋酸、草酸、水杨酸及氯代醋酸等)和酚类(苯酚、二甲酚、氯代苯酚等)为活化剂,其目的是使大分子链段间产生一定程度的酸解、酚解、胺解或醇解等反应,有利于主溶剂更迅速地渗入到漆膜中去,加速漆膜的脱除。有机酸和酚类与主溶剂的相容性很好,这样使整个体系的稳定性得以保证。其用量为 8 %~15 %。碱性脱漆剂一般以水、氨为活性剂。
4、挥发抑制剂
一般而言,渗透性好的物质易挥发,为了防止主溶剂分子的挥发,要在脱漆剂中加入一定量的挥发抑制剂,减少生产、运输、贮存及使用过程中溶剂分子的挥发。将加有石蜡的脱漆剂涂刷于油漆表面时,在表面上形成一层薄薄的石蜡层,使主溶剂分子有足够的停留时间渗入欲去除的漆膜,从而提高脱漆效果。单纯用固体石蜡往往会引起分散性不好,去漆后的表面会残留少量的石蜡,影响重新喷涂,为解决这一问题须用松香水或汽油洗涤干净,这样给涂装作业中增加了一道工序。为此,袁传勋[6]先用了石蜡、液体石蜡和烷烃的混合物,必要时加入乳化剂,降低表面张力,使石蜡和液体石蜡得以很好分散,提高其贮存稳定性,除漆后表面用水一冲,晾干后就可重新涂装新的油漆。
5、增稠剂
加入增稠剂的目的是使脱漆剂的粘度增加,流动性减少,便于在垂直面上施工而不至于流动,提高脱漆效率,扩大其应用范围,同时,也可降低溶剂的挥发,减少其损失。常用的增稠剂是能溶于有机溶剂的高分子化合物,常用的有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黄原胶或乙烯树脂等。
6、缓蚀剂
为了防止底材(特别是镁、铝)腐蚀,应加入一定量的缓蚀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腐蚀性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脱漆剂处理后的物件应及时用水冲洗擦干或者用松香水和汽油洗涤,以保证金属等物件不受腐蚀[6]。
7、表面活性剂
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有助于提高脱漆剂的贮存稳定性,同时有利于用水冲洗脱漆,常用的有两性表面活性剂(如咪唑啉类)或乙氧基壬基酚。同时利用表面活性剂分子内同时具有亲油性和亲水性两种相反性质的界面活性剂,能够影响增溶效果;利用表面活性剂的胶团作用,使几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显著增加。常用的有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钠或是二甲苯磺酸钠。
相关阅读
强力脱漆剂使用效果不佳怎么办?
长沙阿凡达强力脱漆剂如何去除金属表面油漆